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自主理论作为拉丁美洲(以下简称“拉美”)本土的国际关系理论,历经半个世纪的演变,始终围绕“如何摆脱依附、实现自主发展”这一核心关切展开。从对抗霸权的激进主张,到融入全球化的多元策略,其变迁折射出拉美对自主与发展的不懈追求。在大国博弈加剧、“全球南方”崛起的当下,该理论不仅为拉美的自主实践提供理论解释,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道路贡献了思想资源。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聚集的地区。中拉双方不仅没有历史纠葛和根本利益冲突,还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相似的发展任务、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等天然优势。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中拉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被美西方占据话语权,亚非拉等南方国家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对于广大南方国家而言,发展问题是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中心议题。具体看,拉美地区国际关系理论与其各阶段面临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密不可分,先后涌现出依附论、自主理论等一批经典理论学派,对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1961年起步迄今,中国拉美研究初现繁荣,当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亟须转变知识生产范式,秉持“立足中国、观照拉美、对话世界”理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拉美研究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然而,一些西方学者仍习惯以传统的依附理论来分析中国与拉美的关系,认为拉美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外围”地位,而中国作为“新中心”,则试图对拉美施加经济控制。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未能准确体现中国与拉美关系的本质。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不是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而是一种建立在经济互惠、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基础上的新型南南合作关系。
巴西自1975年加入《南极条约》后,一直强化在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并积极在金砖国家组织等框架下大力推进本国南极事业发展。尤其是自卢拉政府再次上台后,巴西加大南极事业投入力度,不仅发布了《南极科学十年规划2023—2032》(以下简称《规划》),对这十年巴西的南极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领域做出部署,还加大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以在新的极地国际治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地时间11月18-19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尼加拉瓜发展、工业和贸易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举办。
二十国集团(G20)智库论坛“全球治理与中巴合作”国际研讨会当地时间10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自两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面向未来的中巴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首届中拉人权圆桌会当地时间1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自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人权领域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交流各自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看法,呼吁中拉通过交流合作凝聚共识,增强人权保障能力,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话语权,共同为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8月27—28日,第一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拉美经济体系常任秘书克莱姆斯•恩达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邱小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在闭幕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