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当今时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从资源、资本和土地的消耗型增长,转向知识、文化与创新能力的系统重构。设计,是在这一转向中被重新认知的关键词。从形象建构到战略思维,从物理空间到制度机制,设计日益成为一种统筹多元资源、协调城市复杂性、引导未来变革的综合能力。本书以此为出发点,聚焦“设计之都”的全球实践,尝试回答一个更具根本性的问题:设计,如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中,成为具备制度性力量的生产性资源?
本书是“设计之都蓝皮书”的首部报告,立足设计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场,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以设计之都赋能城市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实践分析。本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特色实践篇、国际案例篇四个部分,涵盖全球设计之都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产业与治理机制的融合路径、政策与行动的协同实践,以及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
同时,本书以深圳大学“世界设计之都可持续发展”系列研究[1]项目组所形成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研究网络为基础,在“设计之都(深圳)”的支持下,将深圳——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其近年来在政策支持、行业发展、产业创新、文化构建、智慧生态、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联动等方面的实践与拓展,旨在为中国各城市以设计驱动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样本思路。
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的城市,正在将设计嵌入从产业政策到空间规划、从公共服务到社会协同的全链条中,形成具有在地性与系统性的“设计驱动型”发展模式,试图突破“以设计美城市”的传统范式,转向“以设计治城市”的系统逻辑。设计在这里不仅是视觉或空间的修饰语言,更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是链接文化认同、产业转型与社会愿景的“中间件”。它能赋能治理体系,重塑城市认知,推动从“生产物”到“生产关系”的跃迁。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展现出三种关键角色:一是作为“生产力转化器”,通过创意组织、价值提升与技术融合,激发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二是作为“治理机制”,通过以人为本的逻辑引导公共服务升级、社会共创与文化认同重建;三是作为“未来构想”,引导城市重思自身愿景,构建更具包容性、韧性与智慧性的结构图景。在方法论层面,本书旨在通过整合全球网络的比较分析、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与中国语境下的在地实践,构建一套关于“设计之都”如何助推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的知识框架。
城市的未来,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源的积累速度,而在于制度更新、文化整合与愿景治理的能力。设计,正是通往这一新阶段的重要路径。本书希望为“设计之都”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化与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同时为全球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协同路径提供中国视角的知识贡献。
“以设计为名”“以设计为器”“以设计为本”,共建可持续设计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