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智利渔业资源丰富,绵延4300多公里的海岸线盛产鱼类、贝类和海藻等,品种多达1016种,主要产鳀鱼、鳗鱼、鳟鱼、金枪鱼、沙丁鱼、萨门鱼、鲣鱼、蓝鱼、鳕鱼、比目鱼、石斑鱼、海蟹、对虾等,是拉丁美洲重要的渔业生产国。智利的渔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之一。智利1980年已是南美第一、世界第五位渔业大国。2000年,渔业产值为1461.5亿比索(1986年比索价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增长率为16.9%。在正常情况下,每年捕鱼量都在600万吨以上。1998~1999年因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鱼产量下降(见表4-10)。渔产品的国内消费量较低,大部分用于加工成鱼粉和罐头出口。1996年鱼粉出口额高达6.08亿美元。2000年因捕鱼量仍未恢复到正常年份,鱼粉出口额降至2.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过度捕捞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扭转这种状况,保护水生资源和开发渔业资源,1991年7月,智利议会通过了新渔业法,对各种鱼的捕捞量加以严格限制,规定手工作业的渔民在5海里范围内作业;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研究以提高渔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等等。与此同时,智利还大力引进和开发养殖技术,政府投资40亿美元,[1]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