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国际对华发展援助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诞生前夕,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出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制度的尖锐对立,中国在遭受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环境下,与苏联结成友好同盟关系,同时获得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苏联援助以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五年经济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援中国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技术、专家和经验,同时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制度的雏形注入了“苏式基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源头。[1]从1949年至1960年的十多年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供了11笔数额较大的贷款,帮助中国完成“156项”基础工业设施建设,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随着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苏联全面终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停止了中国建设所需重要设备的供应,召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给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此后的近20年间,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自守”的发展状态,与国际上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很少。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应当主动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外国的管理经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2]中国政

来源: 国际发展援助概论
作者: 李小云 唐丽霞 武晋
出版日期: 2009年11月
关键词: 中国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