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20世纪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这场斗争的许多领导人,都将印度教作为爱国民族运动的有力武器,使古老的印度教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成为印度民族主义激进派领袖提拉克(Bal Gangadhar Tilak,1856—1920)、圣雄甘地激励人民反抗外来殖民者的重要思想武器;印度教的节日变成了发动民众、团结群众、教育人民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手段;印度教的精神被注入了民族主义理论之中,印度的自治被解释成“在近代条件下实现印度的古代生活”和“在政治上最终实现吠檀多理想”。总之,宗教与民族主义政治在印度教领导人和印度教徒的生活中重叠起来。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解释,“民族主义不是单纯的政治纲领,而是一种来自神的宗教”:因为神的作用,民族运动得以兴起;参加民族运动的人,都是神的工具;为祖国自由而献身,就是对神的最高奉献。印度教的概念很快被渗透进民族主义理想。孟加拉小说家的历史小说,描述莫卧儿王朝灭亡时一队行武的苦行僧,努力从穆斯林统治下获得自由。一首梵文虔敬歌——《我敬畏母亲》(Bande Motaram)[1],由于被人们当做圣歌,很快被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所采用。在室利·奥罗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