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概论:从《吠陀》到《薄伽梵歌》

印度教徒基本上都听说过吠陀,一些人还能唱几段其中的祈祷诗,有些人甚至还在学校里学习过“吠陀数学”。但对于大多数印度教徒来说,所谓“吠陀时代”是十分遥远而模糊的,一些人认为那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一些人认为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妇女不仅可以作诗、参加宗教仪式,而且或许可以参加民主议会。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印度教徒而言,吠陀是常常听说但十分陌生的作品,是一个仅有极少数人阅读过的文献(无论是梵文的还是英译的)。[1]相比之下,从时间上远没有吠陀古老的《薄伽梵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表面上看,至少有两个现象是最为突出的。其一,由于世世代代的印度教各派哲学家孜孜不倦地翻译、注释和研读《薄伽梵歌》,使该经典的版本之多样、解释之繁复,是印度教经典中绝无仅有的。其二,在近代争取独立的印度民族运动中,罗姆摩罕·罗易、辨喜、提拉克、甘地、奥罗宾多和拉达克里希南等印度思想家,都曾从《薄伽梵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并通过对《薄伽梵歌》的解读,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许多印度教徒,甚至一般的僧侣而言,也许“吠陀经典”和“奥义书”几乎不在其认知范围之内,但近

来源: 印度教概论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
关键词: 吠陀印度教宗教文献薄伽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