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二节 争雄竞长——中苏关系从分歧到 对抗的发展(1956~1982年)

此节描述的是国际共运统一世界中心存在与崩解的过程,由两党公开论战最终定型的中苏分裂亦属此一时间段落。但其作为中心崩解的标志性事件,对世界格局变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需另辟专节评述。在这个时期中,中苏关系从分歧到对抗的发展,是以两党在中心内的争雄竞长为特征的。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鲁晓夫“非斯大林化”运动,是中苏走上分裂道路的重要契机。如同一国政治强人辞世后会留下一段空白,使得该国的政治交替出现麻烦一样,斯大林给国际共运留下的空白,则是这个运动新领导权威的确认。它比一个国家的政治接替更为复杂,更容易经受挑战,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文化使然。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经过了多轮与反对派的抗争,才确立了在联共(布)党内的地位。斯大林去世后的国际共运中心,则是以一种仿集体领导的中苏“双头政治”,并通过竞争与合作方式进行着治理。中苏两国两党虽然师出同门,又服膺于共同的制度文化,但由于历史和国际体系地位所形成的政治差异性超过了它们的同质性。本来只有它们各自特质的互补才能维持战后一个强大的国际共运中心的存在,然而当它们都把各自的特质坚持上升到代表着国际共运的总路线的方向,那么这场竞争就不可能有胜出者,

来源: 雅尔塔体制与东西方国家的制度变迁
出版日期: 2011年02月
关键词: 苏联中国关系分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