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袁世凯帝制运动发生以后,有识之士绝望于单纯的政治运动,于是提出文化途径解决中国问题,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生了。这一从政治运动向文化运动的转换,学界一般以1915年年底鼓吹政论救国的《甲寅》杂志停刊、《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讨论文学革命为标志。[1]近年来学界也认识到《甲寅》与《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之间极深的渊源关系,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人事和思想均可追溯到《甲寅》杂志时期。[2]《新青年》北迁以后,与北京大学的新知识分子联合,推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社会上造成了种种革命或改革,如反孔运动、伦理革命、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等,而在运动的后段,由文化运动进到思想解放,所谓社会主义问题辩论、人生观问题大讨论等,更表现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起的壮阔的社会风潮。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分析的,《甲寅》杂志上的通讯作者成为后来《新青年》的主要成员,而有留英背景的政论文作者后多聚合在《太平洋》杂志,但二者的分流,并不意味着思想的分歧,他们对于如何缔造新国家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本章通过梳理《太平洋》杂志上有关教育、文化、新思潮及人生观方面的讨论,来探讨留英学人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