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一节 战前山西社会经济环境概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平均海拔南部约830余米,向北渐高至1666米,素有“表里河山”之誉。由于深受断层作用影响,70%以上的地貌为山地和丘陵区,主要山脉有太行山、五台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山系。太行山形如卧弓,南起黄河北岸,北端与恒山、五台山相连;五台山最高峰约3166米,为山西之巅,以佛教圣地而闻名于世,山间流泉汩汩,万涧交注,庙宇楼阁隐没在苍松翠柏中,尽显佛光仙气;太岳山主峰在霍县(今霍州市)东南,山脉向南与中条山相连,向西至永济与华山遥遥相接。群山间形成一连串陷落盆地,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着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盆地海拔也顺次从1000米降至250米。这些盆地土质肥沃,拥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与山泉水,是山西最为重要的农耕区域。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河流,全长250余公里,发源于海拔2333米的山西北部宁武管涔山,向南流经阳曲、平遥、霍县、临汾至曲沃县西转,经新绛过河津西边入黄河。另有漳河、桑干河、涑水、三川河等10余条主要河流以及大小不等的诸多支流沟谷,汇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40余条。不过,由于地处高寒,山西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雨量较小,河水水势很弱,河

来源: 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
出版日期: 2008年06月
关键词: 山西抗战社会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