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苏格拉底事件使得(哲学)理论与(社会民众)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而以“制作”隐喻来解释一切行动,又必然导致把社会行动简单化的后果:也就是先在理念、头脑中“制作”或“设计”出来,尔后再在粗糙的现实中实际贯彻下去,得出实际结果,也就是先理论后行动。而认为从理论到行动可以依次分开几个阶段进行,是这一逻辑的基本步骤。它往往不去注意,或有意隐去了把(哲学)理论应用于(哲人)自身与应用于社会大众的根本区别,略去了因为一种复杂性系统关系的嵌入,结果因此会显得很不一样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有一种社会性特质被忽视掉了。怎样对待这种社会性特质,把哲学面对和服务的对象定位在哪里,成了理解社会实践的内在逻辑的关键之一。

来源: 实践的逻辑
出版日期: 2009年04月
关键词: 哲学民众写作实践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