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二节 佛教与儒家“孝”道之融合

三国统一后,新罗儒学的兴盛也是不容忽视的。早在真兴王六年(545),居柒夫就招集了一批文士修撰国史。善德王九年(640),新罗遣子弟至唐,入国学。真德王二年(648),金春秋入唐,诣国学,观释典及讲论,唐太宗赐新撰《晋书》而还。百济、高句丽平定后,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大谈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更加受到新罗政府的重视。神文王二年(682),新罗立国学,八世纪中叶改为太学监,设各科博士及助教,必修课目为《论语》和《孝经》,选修课目有《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圣德王十六年(717)秋九月,入唐宿卫、新罗王子金守忠自唐还,带来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画像,置于太学。元圣王四年(788),新罗实行“读书三品科”制度,通过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具体情况为:“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1]随着儒学的传播和普及,新罗出现了帝文、守真、良图、风训、薛聪、强首等一大批文人,从他们的事迹和保留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

来源: 韩国佛教史
出版日期: 2008年02月
关键词: 新罗佛教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