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宣布进入“准战时体制”,积极扩军备战。在东北,日本加快了对战争有关资源和物产的调查,并制定“开发”方案,以便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储备军需品。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全国转入“战时体制”。军需工业和国防物资的生产,被纳入战时经济轨道,由国家全面垄断和控制。日本在其统治下的大连地区,也积极地推行战时体制,凡是与军事有关联的部门和产业,如交通、金融、进出口贸易、化工、造船、机械、机车、石油、发电等,都必须由关东军或关东军指定的机构掌握其生产和管理大权。最大限度扩大军需产品和最大限度压缩民需产品,是战时经济活动的主旨。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人人都被拴在战争机器上随之运转,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战争牺牲品。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军费开支和军需供应也大幅度增加。为了动员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资源投入战争,日本政府于1938年4月1日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规定在战争时期,由国家统一调用武器、人力、物资和资金。该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总体战体制”,即战争时期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无条件地服从战争需要。日本《国家总动员法》全文共50条,内容繁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