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19世纪中叶是芬兰近现代工商业发展时期,陆续出现纺织、造纸、火柴、橡胶、人造奶油、食糖、水泥和胶合板等新兴工业,1860年发行独立于俄国卢布的本国货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运输和交通的现代化,1856年开掘了塞马运河,1862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并兴办电报、电话和邮政事业。19世纪60年代,芬兰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确立芬兰语的国家地位。几个世纪以来,瑞典语已成为芬兰唯一的官方语言,通行于法律、学校甚至大部分文化生活中,受教育的人口中只有教士仍精通芬兰语。1820年,图尔库大学年轻教师阿维茨逊(Adolf Ivan Arwidsson)首次建议改进芬兰人的语言地位。芬兰文学家兰罗特(Elias Lönnrot)出版了《卡勒瓦拉》,这本书收集了芬兰的民间传说,它的出版使人们对语言的关心增加了。鲁内贝里(Johan Ludvig Runeberg)的作品间接地鼓励了这个趋势。他虽然是用瑞典文写作,但他那带有爱国热情的诗让芬兰的劳工和军人视为理想。斯内尔曼(Johan Vilhelm Snellman,1806~1881)不仅是位出版家、哲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