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怨偶之仇”:中日战争时期的戴季陶

从1928年12月,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通过北伐,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至1949年失去大陆,逃往台湾为止,在大约20年间,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与共产党的对立及政权建立三年后开始的日本侵略。即“剿共”与“抗日”如何均衡进行,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课题。对此两问题均有过深入研究的戴季陶(1891~1949年)在极力抑制共产党发展的同时,还参与了国民政府的对日决策,其日本观在现实政治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戴季陶曾在1925年6月和7月相继出版《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及《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因国共合作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对其混乱现象进行了梳理,对国共两党均产生了相当大的震撼,其思想被称为“戴季陶主义”,继而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基础。此外,戴季陶长年追随孙中山,因精通日语并对日本有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对日外交方面深得孙中山倚重,曾于1927年执笔,1928年出版长年来研究日本的大成之作《日本论》,对日本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研究日本的代表作。自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强烈的反日风潮。1919年

来源: 近代中国:思想与外交(下卷)
作者: 张玉萍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关键词: 中日战争戴季陶怨偶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