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是中国建设近代民族国家的内部动力。清末新政改革与辛亥革命之所以都未能直接完成中国救亡图存、实现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任务,与之没有争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具有密切关系。20世纪10年代后半期,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在一系列的反日运动中开始觉醒。1914年8月,日本利用日英同盟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攻占青岛与胶州湾,企图侵占山东、扩大对华侵略。1915年,日本政府企图采用强硬手段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这引发了中国激烈的反日运动,这奏响了中国民众觉醒的序曲。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处理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已接受新思想洗礼的青年学生将抗争的矛头直指日本,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参与五四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的普遍觉醒,[1]而且也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后盾。[2]此后,日本是否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发展,成为左右日本对华政策的显要因素。本章拟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问题为基本着眼点,分析日本政界、军界、知识分子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认识与对策,深度挖掘该种认识与日本侵华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