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论语释义》(以下简称《释义》)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发掘了孔子的失败。实际上,在日常翻阅《论语》时,个人已经感觉到其中暗含了某种“命运”关系,首篇《学而》开宗明义谈“学”,末篇《尧曰》以“君子”概括总结,很可能意味着“学”是《论语》之始之根,目的是为“君子”;首篇首则以“人不知而不愠”,对应末篇末则“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很可能意味着君子首先从“己”出发,然后及“人”。这个“闭环”结构看似完美,实际上却未完成。孔子之世,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当此关节,夫子把败乱的根源归结于人,特别是上位者,认为天下无道的主因在于上位者为政不以德、为国不以礼,且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导致“民无所措手足”。他的逻辑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一旦邦国有道,远人莫不归附。孔子要做的,就是将上位者培养成文质彬彬的君子,在他看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位者只要“无为”“恭己”,做个君子,就可以德化民,此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不过,君子并非只针对上位者,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