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文章详情
晚古时代的圣经诠释(6-10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毁,希腊罗马一体的帝国土崩瓦解,古典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被终结,西欧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封建社会(5-15世纪)。其中,6至10世纪被称为是中世纪早期(early Middle Ages),或“黑暗时代”[1],或晚古时代(late antiquity)。实际上,这一阶段属于古典时期与中世纪之间的过渡。早期教父论及《旧约》,他们所确立的教义将各种异端拒斥在外。教会思想家们始终运用圣经文本,将之作为基督教教义发展的来源。相较而言,东罗马帝国的神学家,比如尼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约335-395)主教与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克里索斯托(John Chrysostom,约347-407)等更为关注《新约》,而西罗马的教父们特别强调《旧约》的传统。而且,关于历史的演化,他们形成了一些概念化的表述,就是将以色列众子与大卫王权的神圣历史,延续至基督教的西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及基督教化的日耳曼王国中。这样的历史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扩展,并在晚古时代之史学家的著述中达到高潮。比如6世纪末的史学家图尔的格列高利(Gr

来源: 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
出版日期: 2024年05月
关键词: 圣经诠释文学诠解大格列高利阿尔昆犹太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