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首页 / 数据图表详情
日本资源自给率(1936年)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所属文章全文: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的东南亚认识及其行动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成为东亚强国,并仿效西方,准备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东亚邻国下手,试图把该地区构建成日本与列强对峙的缓冲区和物资供应基地以及产品倾销市场。为了摆脱在东亚地缘政治经济中的边缘位置,日本在外交上也表现为努力追逐国际体系的重心位置,在国际体系重心位置成员中选择结盟的对象,从中获取权力、安全与利益[1]。当然,日本既面对太平洋又临近亚洲大陆的这样一个地理事实,经常使其处于一种战略困境。日本陆军希望扩大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大陆的侵略,海军则希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这种矛盾表现为究竟是先解决“中国问题”并“北进”,还是武力“南进”东南亚,使得日本处于一种两难的战略选择困境。但随着其后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的南进政策遂逐渐明晰和确定下来。本章试图对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东南亚的认识及其南进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分期进行论述。

第一节 一战结束前的日本与东南亚

众所周知,近代亚洲只有日本摆脱了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日本也是欧美以外国家中唯一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近代日本对外大举扩张,虽然始于明治维新以后,但日本国内很早就产生了这种对外扩张的思想。其中,侵占东南亚始终是日本坚持不懈的战略目标。

一 日本的“崛起”与对外扩张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是“锁国”,但这并不意味其无所作为,在东亚建立所谓“大君外交”的国际秩序是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