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所属文章全文:
在一场工业化时代的战争中,一个前工业化的国家,如何能战胜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中国人民以八年巨大的代价、惨烈的牺牲和超常的努力,诠释了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战时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工农业以及交通运输等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壮举”,正是这场“奇观”和“伟业”最强大的支撑力。就战时大后方经济发展而言,以内迁国营及民营工矿企业为骨干,在战前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的西南西北地区,建立发展起若干新的工业中心,既生产出武器弹药,也生产出布匹纸张等生活日用必需品,保障了战时中国基本的军需民用,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力量。没有战时后方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所谓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一节 建设后方工业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据1937年的统计,川滇黔桂湘陕甘七省共有工厂237家,仅占全国工厂数的6%,资本额1523.4万元,仅占全国工业资本额的4.08%。[1]加上宁夏、西康两省,全部发电容量也只有17943千瓦,占全国的4%。而且这些工厂大多是轻纺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陈旧,经营管理落后,特别是钢铁、化工、动力能源等重工业尤为缺乏。战争的消耗和大量内迁人口基本生活的需求,既对大后方工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后方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
国民政府工矿建设的最高主管官员经济部部长翁文灏,提出了战时工矿建设的四项基本任务:“第一,增加军需原料和制品的生产,以提高国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