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美国国务院于8月发布的2024年“国别人权报告”,成为近期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批评对象。多国媒体和专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份报告背后的政治意图,对报告进行剖析和解读。有的媒体关注报告起草、大篇幅删改、延期发布等流程的异常操作及背后原因,有些媒体聚焦于报告中对特定国家的片面指责和歪曲事实,揭示其背后的双重标准和霸权逻辑。
2025年是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年,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建议和促进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将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立足当前环境,考虑长远目标,笔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在政策层面促进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人才跨国流动不断增强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与活力。不过,目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人才不断流向发达国家后,就有一些人流露出“人才外流导致母国发展受阻”的担忧。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引发了激烈讨论,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对这一传统认知提出挑战。
2025年7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本次峰会以“加强全球南方合作,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为主题,汇聚全球南方国家智慧,共享数字时代创新机遇,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以中欧关系为框架、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双边关系为基础、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多领域合作为机制而构筑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实践证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既丰富了中欧关系的内涵,也是中欧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3年7月18日,一列载着机电配件的火车从郑州鸣笛启程,驶向德国汉堡。彼时,这趟每月仅发一班的列车,如同投入亚欧大陆的一枚石子,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内陆开放的第一圈涟漪。十余年后的今天,中欧班列全国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覆盖欧洲26国229城及亚洲11国超百个城市,总计通达超300个节点城市,全国累计货值超4500亿美元。日均十班的密集班次,正以“钢铁丝路”的磅礴之势,在亚欧大陆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物流巨网。从“月行一班”到“日行千里”,从“过路财神”到“产业引擎”,中欧班列的十二年,不仅重构了中国内陆的开放版图,更以东方智慧重塑着全球贸易的底层逻辑。
金砖国家(BRICS)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新工业革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研究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GDP贡献达19.9万亿美元,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率提升3.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岗位组成结构发生变化,预计到2027年约23%的工作岗位将产生形态转变,催生新的就业岗位约有6900万个。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进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举办,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
特朗普上任后,对包括全球气候治理在内的所有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秩序带来重大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全球气候治理,特朗普站在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对立面。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传统友谊是历史情的见证,战略伙伴关系是新时代的勋章。中国和斯洛伐克两国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道路上巩固深厚友谊,以顺应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势推动中斯关系提质升级,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下协力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共谋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斯关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