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2025年是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年,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建议和促进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将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立足当前环境,考虑长远目标,笔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在政策层面促进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025年7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本次峰会以“加强全球南方合作,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为主题,汇聚全球南方国家智慧,共享数字时代创新机遇,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
2013年7月18日,一列载着机电配件的火车从郑州鸣笛启程,驶向德国汉堡。彼时,这趟每月仅发一班的列车,如同投入亚欧大陆的一枚石子,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内陆开放的第一圈涟漪。十余年后的今天,中欧班列全国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覆盖欧洲26国229城及亚洲11国超百个城市,总计通达超300个节点城市,全国累计货值超4500亿美元。日均十班的密集班次,正以“钢铁丝路”的磅礴之势,在亚欧大陆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物流巨网。从“月行一班”到“日行千里”,从“过路财神”到“产业引擎”,中欧班列的十二年,不仅重构了中国内陆的开放版图,更以东方智慧重塑着全球贸易的底层逻辑。
金砖国家(BRICS)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新工业革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研究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GDP贡献达19.9万亿美元,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率提升3.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岗位组成结构发生变化,预计到2027年约23%的工作岗位将产生形态转变,催生新的就业岗位约有6900万个。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进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举办,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
特朗普上任后,对包括全球气候治理在内的所有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秩序带来重大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全球气候治理,特朗普站在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对立面。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传统友谊是历史情的见证,战略伙伴关系是新时代的勋章。中国和斯洛伐克两国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道路上巩固深厚友谊,以顺应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势推动中斯关系提质升级,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下协力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共谋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斯关系的主旋律。
二战结束后,跨大西洋关系为部分欧洲国家的重建和一体化提供了支持,这种关系在冷战期间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然而,随着全球局势的深刻变化和美国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与欧洲在安全政策、贸易与关税乃至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愈加明显。
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前往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正式会谈,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持续稳定全方位向前发展。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通过加强合作,中俄将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巴西自1975年加入《南极条约》后,一直强化在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并积极在金砖国家组织等框架下大力推进本国南极事业发展。尤其是自卢拉政府再次上台后,巴西加大南极事业投入力度,不仅发布了《南极科学十年规划2023—2032》(以下简称《规划》),对这十年巴西的南极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领域做出部署,还加大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以在新的极地国际治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