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8月6—10日,由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主办,江西省上犹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在江西省上犹县举行。会议主题为“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中东欧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是苏联东欧研究的一部分。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冷战时期特定的地缘政治概念“东欧”逐渐被“中东欧”所取代,东欧研究也随之发展为中东欧研究。从东欧研究到中东欧研究,尽管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很大改变,但都属于区域国别研究范畴。自区域国别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中东欧研究有了新的归属,被赋予新的时代任务。
学术界对发展理论的普适性、发展模型的适用边界、发展项目的实施成效以及发展机构的中立性与有效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国际发展研究呈现出三方面显著的特征转向:一是关键性发展议题的复杂化与紧迫性显著上升;二是研究方法论层面的跨学科整合需求日益增强;三是区域国别研究要素在分析框架中的地位愈加突出,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在此背景下,构建区域国别视角的国际发展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长期以来,国际发展合作往往基于西方经验进行项目选择,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区域国别学的推进为传统国际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即一种“他者视角”。因此,在当前国际发展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实践中有效融入区域国别学的理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始终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紧密相连。无论是近代以来推动自身现代化的上下探索,还是当代参与全球发展治理体系变革的多重实践,中国始终将“发展性”作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的隐形线索。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区域国别学理应传承这一丰厚的知识传统。然而,从现有区域国别研究议题上看,关注多聚焦于国别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静态维度,对发展合作的动态进程、南北知识体系互动、全球治理与发展管理等关键性命题关注不足。因此,强化区域国别学的国际发展维度,既是回应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学科解释力与影响力的核心路径。
随着区域国别学的不断发展,科技议题逐渐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拓展方向。欧洲学术界对科技议题的研究融合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方法论,体现了欧洲哲学的思辨特色,并在理论延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八届国际发展论坛近日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区域国别研究:塑造全球发展未来”,就学科的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及其与国际发展研究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
5月18日,“聚合性:多学科视域下的俄罗斯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河北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协办。研讨会采用跨学科对话的创新形式,与会专家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史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了俄罗斯文化中“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这一重要观念。
5月17日,高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区域国别学:实践创新、理论建构与体系完善”。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主持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