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召开之际,8月28日,上合组织国家科教与经贸融合论坛在山东青岛举办。与会学者围绕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发展现状与机遇、教育与经贸合作深化、高教与职教赋能经贸合作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为推动上合组织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南方”力量的不断增强正推动着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积极探索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路径。中国引领“全球南方”在经济发展、绿色合作、国际秩序变革等多领域的新变革、新发展,为“全球南方”共同繁荣凝心聚力、指引方向,也彰显了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中国担当”。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苦岁月中孕育诞生的。作为主战场之一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战胜国地位。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酝酿、筹划和创建,为《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亿万人民以共同奋斗与巨大牺牲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二战胜利成功开启了国际关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付出巨大牺牲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旧殖民主义势力的抗日战争,使得亚洲迎来了解放与发展的新机遇,也奠定了中国以及亚太崛起的坚实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熄灭了80年,但其影响却绵延至今。回眸长时段的历史,19世纪由西方所建立的“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削弱。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并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5年7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共有11个成员国和10个伙伴国。金砖国家组织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伴随着金砖国家扩员实践的积极推进,学术界对于金砖合作机制相关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拉美国家的华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支援祖国抗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拉美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其精神也应该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李小云教授领衔的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团队于2024年11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包括《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发展援助体系——美国、英国、日本国际发展合作多元主体的构建》《全球公共品——供给、需求与治理的挑战》《国际发展教育全球概览》《全球事务与发展》《全球农业通论》等多部著作,系统展现了团队这些年来围绕国际发展问题所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该丛书由徐秀丽、唐丽霞、陆继霞教授主编。
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是二战之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本世纪联合国先后提出惠及发展中国家的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倡议,更是使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天,中国学界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以及新设立的“区域国别学”都开始为学科的建设提供知识成果。在此背景之下,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领衔,由徐秀丽、唐丽霞和陆继霞主编的《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的推出对于当前国际发展领域、特别是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内涵到专业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体系化贡献,对于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探索和知识构建。
中国印度研究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学术基础。然而,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都对中国印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后,学术界亟须系统梳理中国印度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当前研究格局,推动中国印度研究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