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兼论抗日战争...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取得的第一场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绝不否认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应有的地位和成就。但据事实和数据,从总体和本质上说,国民党政府虽然也曾在抗日战争中处过“中流”的位置,但它往往动摇、彷徨、妥协、退让,结果是消极抗战、溃散甚至溃逃,并没有起过“砥柱”的作用。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说到底,党的思想上的路线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绝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谋利益,而党的政治上的路线是“如何为的问题”,即依靠绝大多数人——人民群众为其自身谋利益的现实途径和办法。

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摘要]日本在占领区内出现了巨大空间,给中国抗日军民提供了在敌占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而敌后抗日军民的斗争,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减少了日军对我正面战场主力部队的压力。在中国广大国土上迅速形成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这两个战场互相支援,共同战斗,构成了一个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中国战场。

国共政策的调整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摘要]本文围绕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开始调整政策。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从反蒋抗日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与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达成合作,形成西北 “三位一体” 局面。国民党在日本侵略压力下,其对日政策也有所改变,蒋介石逐渐表现出抗日决心。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国共两党通过多次谈判,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战时期中共的对日宣传战

[摘要]本文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共的对日宣传战情况。首先介绍了组织和宣传:中共群众工作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毛泽东与抗战时期中共的宣传工作,之后介绍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共的敌伪工作,接着介绍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共对敌军工作不利局面的反思,然后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的敌伪工作和战略反攻后中共对日伪的宣传攻势,最后介绍了中共对日宣传的效果。

抗战聚焦

历史照片

解密档案

「摘要」本书作者以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战略物资的掠夺为轴心,设计本书架构,从日本战时经济侵华政策的制订及推行入题,全面、系统地阐述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沦陷区的经济统制、经济封锁以及强制掠夺乃至武装掠夺的全过程,逻辑严密,主题突出,资料翔实丰富,论述深刻有力,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大型系列满铁档案资料全集。

查看更多>

「摘要」本丛编是中日两国共三十七位学者历时八年,共同协作、系统整理的日本方面关于侵华决策各个方面的资料。史料来源,有日本国会图书馆、防卫省战史部资料中心、外务省外交资料馆、东洋文库、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电子数据库,台湾“国史馆”、中研院,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所收史料以未公开和新发掘资料为重心,共分四大编十七个专题。专题内容结构为:专题解说、资料影印件、资料点评。

查看更多>

「摘要」本库收集傅秉常、阎锡山和陈克文先生的战时日记,内容涉及个人经历、见闻、观察、感想等,至为详细,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查看更多>

「摘要」本书共30卷,系满铁内密文书的原件影印本,为所搜大量资料的选编。按专题设卷,主要有如下四类:一是档案文书;二是专题文书;三是官方文书;四是其他文书。所收材料超半数是“秘”级资料,含特秘,极秘等,其余也都是非公开的内部文书,也有很多满铁手抄本和少数复印件。本书所辑内密文书,大部分出自满铁,兼有其他机关文书,这些文书几乎全都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为侵略扩张服务的,选编和刊出此类文书,可以在认识其立场观点基础上,了解其披露的历史史实和政策取向。

查看更多>

「摘要」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为了实地培养服务于对华扩张的人才,于甲午战争前后在中国兴办的以传授中文及与对华贸易相关的知识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将在中国搜集的有关商业贸易及社会状况的资料编纂成书。《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是其中部分资料的选译,所涉时间范围为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初,内容包括中国各地的山川形势、交通线路、社会民生、经济金融、政治情形等方面,使我们比较直观地感受到,20世纪前半叶日本是如何不遗余力、巨细靡遗地了解中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统计图表

查看更多

主题图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