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的民族认同
本文研究战时的民族认同,通过分析外国人观、“汉奸” 现象、少数民族等方面,展现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在民族意识和认同感上的变化与强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学通 金以林 吕迅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战时的市民生活
本文描绘战时不同地区市民的生活状况,如海上 “孤岛”、江边山城、白云之南、清凉山下等地,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市民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受到战争影响后的变化。
作者:李学通 金以林 吕迅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战时的社会动员
本文分析战时的社会动员情况,从精英与民众、政党与宣传、国家与家庭、自由与统合等角度,探讨社会各层面在抗战时期的动员方式、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动员对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学通 金以林 吕迅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战时的移民问题
本文讲述战时的移民现象,主要包括文教内迁和难民内迁。阐述这两种内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展现了战争时期人口迁移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作者:李学通 金以林 吕迅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
本文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北平文教界的一系列组织活动。日本侵华后,北平文教界面临巨大挑战,国民党试图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国民党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和拉拢北平文教界人士,如指导平津新闻、成立华北文化教育协会等。在组织活动...
作者:桑兵 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抗战初期上海难民问题的处理
本文主要讲述了抗战初期上海难民问题的处理情况。随着 “八・一三” 战役的爆发,上海战事延伸,难民数量暴增。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应对,展开了一系列援助工作。在救护伤兵方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上海市救护委员会迅速投入工...
作者:张建俅 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华北“治运”时期诸群体心态考察:1941~1942
本文主要考察了华北“治运”时期日军、伪职人员、平民、八路军和游击队等群体的心态。日军方面,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和武士道精神影响,加上对中国的蔑视和战争压力,表现出群体性残暴,如实施暴行、强奸抢劫等。但部分日军也因战争的残酷而产生厌...
作者:江沛 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华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及社会问题
日本侵略者侵占华北后,与在其他占领区一样,肆意屠杀中国人民,造成无数的人间惨剧。据《侵华日军暴行总录》不完全统计,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平津地区制造的一次屠杀数十人以上的惨案就达400多起。另据不完全统计,抗战8年间,晋...
作者: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日伪统治时期农村的政治与社会环境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汉奸,组织傀儡政权,利用其来巩固占领区的统治。在华北沦陷区,从伪临时政府及后来的华北政务委员会,到各省、道、县、区、乡伪政权,日伪自上至下,组织了系统的行政机构,推...
作者: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所谓的“民族协和”与“五族协和”
在日本统治东北的14年里,为了掩饰伪满洲国的殖民地政权性质,随着时局的变迁,殖民统治者炮制了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理论”,作为“殖民统治有理”“侵略有功”的金字招牌,“民族协和”与“五族协和”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伪满洲国成立之前,...
作者: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丸山真男的民族主义论:“现代性危机”的反思
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史家之一丸山真男在二战后初期围绕民族主义的一般理论与日本民族重建的现实课题写了大量文章。其中,丸山真男指出民族主义运动的精神动力之一是非理性的民族情感。如果任由这种民族情感不断膨胀,民族主义将会变质并最终堕落...
作者:王超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中国的战后日本社会研究的现状、挑战与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社会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中国日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日本社会研究仍属于弱小学科,还有不少课题有待挖掘,理论和方法也亟待创新。本辑组织了四篇文章,对日本社会研究现状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并对下...
作者:李卓 王伟 周维宏 胡澎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上一页 1 2345678910下一页  第 /22页  跳转

主题图书

  •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
  • 谋心: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宣抚工作”(1937—1945)